2021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陶然居集團董事長嚴琦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說,病從口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餐飲收入規模達 4.67 萬億元,同比增長9.4%,全國餐飲企業共有門店數量達 991.88 萬家。餐飲行業是預防新冠疫情的重要防線,她建議在冷鏈食品的消毒資質上嚴加把控,并實施跨地區的檢測報告互認,以縮短餐飲行業的食材因重復檢測在流通環節耗時。
去年10月16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了《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和《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要求對來自新冠肺炎疫情高風險地區(國家)的冷鏈食品原料和半成品進入企業或者入庫前,應當對其外包裝進行嚴格、有效消毒。
去年11月8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又發布了《關于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聯防聯控機制綜發[2020]255號),指出:“生產、加工、儲存、銷售等生產經營單位組織或委托有資質的消毒單位實施消毒?!?/p>
去年12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召開加強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全面推進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建設,進一步強化新冠病毒輸入風險“物防”措施,希望各地餐飲企業嚴格遵照執行相關要求,積極配合強化防疫措施,認真執行各地進口冷鏈食品管理辦法,開展實施進口冷鏈食品消毒工作。
但在實際操作中,嚴琦發現,一是消毒企業資質難以確定。與餐飲企業合作的消毒單位主要有兩大類:生產清洗劑和消毒劑的企業,以及實施蟲害消殺服務的企業。這兩類企業均自述具備實施消毒的能力,并提供消毒人員的資質證件,但是資質證件多為行業協會或者第三方組織提供。餐飲企業難以甄別消毒企業提供的“相關資質”是否符合規范規定以及具備消毒作業能力。
二是冷鏈食品檢測報告難以互認。目前,大部分地方監管部門只認可當地檢測機構出具的核酸檢測報告和消毒證明,而對其他地方符合資質的檢測機構所出具的正規檢測報告、消毒證明多數不予認可。個別省份甚至在本省所轄內各地市之間的檢測報告、消毒證明也互相不認可。
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因各地監管部門對檢測報告互不認可而造成重復檢測,被迫延長了流通環節所耗時間,造成了餐廳斷貨。加上部分冷鏈食品原材料有效期較短,有的食材因到有效期而報廢,造成食品浪費,餐飲企業承擔了較大的損失。
她建議,以省份或城市為單位,政府監管部門公布符合要求的消毒單位名錄,健全冷鏈食品消毒作業的國家相關標準和操作規范,明確實施消毒單位和人員應具備的資質;制定風險等級分級管理措施。對于核酸檢測報告、進口檢驗檢疫證明、消毒證明等資料齊全的進口冷鏈食品免除進入中轉監管倉,備案后即可直接運送到店;實施跨地區互認消毒證明、檢測證明、檢測報告,減少流通環節所產生的不必要的時間和成本。
嚴琦說,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千萬家全國餐飲企業門店中,包括外賣快遞小哥在內,餐飲行業從業人員已超過3000萬人。僅重慶就有7萬余家餐飲企業和近100萬餐飲行業從業人員。如果一個地區的部分餐飲企業發生疫情,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她還建議,國家將餐飲等生活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納入首批新冠疫苗接種重點人群,予以接種保障,確保行業安全和人民健康。